謎的變奏曲 Enigma Variations Op.36
謎的變奏曲 Enigma Variations Op.36
《謎的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 Op.36 ,正式曲名為《原創(chuàng)主題的管弦樂變奏曲》,因總譜的第一頁上印上了“謎”字而被稱為《謎的變奏曲》。埃爾加自己這樣表述:“我為了讓14位不全是音樂家的朋友覺得有趣,自己也覺得好玩,而把他們的特征用變奏方式描寫出來。但這是私事,所以沒有必要公布于世。你必須把這首變奏曲看作純粹是一首曲子,不必去猜謎底。我必須提醒的是,那些變奏和主題,外表關(guān)系是單薄的。整個(gè)曲子從頭到尾,應(yīng)該有一種更大的主題,盡管它不予演奏。其中心主題應(yīng)該不露臉,就如同近來某些戲曲,如梅特林克的《人侵者》或《七個(gè)公主》那樣。”
此曲作于1899年,1899年6月19日由漢斯·李希特指揮哈萊樂團(tuán)首演,主題為AB兩個(gè)對比樂句組成,A樂句為g小調(diào),B樂句為G大調(diào)。
第一變奏,C. A. E,據(jù)考描寫的是埃爾加的夫人卡洛琳·愛麗絲·埃爾加(Caroline Alice Elgar, 1848-1920)。抒情的變奏,主題改變節(jié)奏,分別出現(xiàn)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長笛和單簧管上,似乎敘述妻子的溫柔體貼。
第二變奏,H. D. S. P,快板,描寫斯圖爾特-鮑威爾(Hew DavidSteuart-Powell),鮑威爾是鋼琴家,曾和埃爾加(小提琴)和第十二變奏描寫的大提琴家B. G. H合組三重奏團(tuán),埃爾加曾這樣說:“每當(dāng)開始演奏前,他總是先奏全音階快速裝飾音型,這里以十六分音符的樂節(jié)幽默地作弄他?!?/p>
第三變奏,R. B. T,理查·巴爾斯特·湯森(Richard Baxter Townshend),他是一位歌唱家,其音色令人聯(lián)想到低音管。他是戲迷,用低音管表現(xiàn)他的音色.以瑪祖卡舞曲型變奏開他玩笑,小快板。
第四變奏,W. M. B,威廉·米茲·貝克,一位精力充沛的英國鄉(xiāng)村紳士,瓦格納的崇拜者,善談?wù)?,極快板。
第五變奏,R. P. A,理查·彭洛斯·阿諾德,19世紀(jì)詩人馬修·阿諾德的兒子,學(xué)者,喜歡室內(nèi)樂,c小調(diào)中板。
第六變奏,Ysobel,埃爾加的小提琴弟子伊莎貝·費(fèi)頓,埃爾加改用了名字,這位女弟子后來改拉中提琴,所以這段變奏中突出中提琴的效果,C大調(diào),小行板。
第七變奏,Troyte,建筑家阿瑟·特洛伊特·格利菲斯(Arthur Troyte Griffith),急板,以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刻劃其性格。
第八變奏,W. N,住在18世紀(jì)摩爾凡附近一座18世紀(jì)宅第的諾布里家女人之一的溫尼弗雷德·諾布里小姐,G大調(diào),小快板。由單簧管裝飾主題的優(yōu)美變奏。
第九變奏,“獵人”Nimrod,尼祿是諾亞的后裔,圣經(jīng)《舊約》記載他善狩獵,約翰尼斯·耶格(August Johannes Jaeger, 1860-1909),耶格的德文是狩獵的意思,其人穩(wěn)重而誠實(shí)。回憶“夏日黃昏的一次長談,我的朋友變得能說善辯,議論貝多芬,特別是他的慢板樂章之宏偉?!苯礒大調(diào),慢板。
第十變奏,Dorabella,間奏曲,獻(xiàn)給仿莫扎特歌劇《一丘之貉》中的少女杜拉貝拉的杜拉·彭尼(Dora Penny)小姐。她說話時(shí)欲說又止,特別動(dòng)人,G大調(diào),小快板。
第十一變奏,G. R. S,描寫希里福德大教堂的風(fēng)琴師喬治·羅伯特森·辛克萊和他的愛犬丹。據(jù)說開頭三小節(jié)是描寫奔下河堤,跳進(jìn)河里的狗。g小調(diào),極快板。
第十二變奏,B. G. N,大提琴家巴西爾·納文森(Basil G. Nevinson),行板,主題由獨(dú)奏大提琴變成憂郁的小夜曲。
第十三變奏,浪漫曲,﹡﹡﹡,據(jù)考這三個(gè)符號指正在海上旅行的拉迪·瑪麗·利根(Lady Mary Lygon,婚后改為Lady Mary Forbe S-Trefusis),曲中片段引用了門德爾松《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的主題。
第十四變奏,E. D. U,因埃爾加妻子昵稱埃爾加為“艾都”(Edu),所以這首終曲實(shí)際是自畫像,快板。
更多其他版本 更多
-
人氣
-
人氣
-
人氣
-
人氣
-
人氣
-
人氣
















查看完整曲譜 >
評論共0條評論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