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鳥 Tico-Tico No Fuba - 根據(jù)阿布魯同名音樂改編
雀鳥 Tico-Tico No Fuba - 根據(jù)阿布魯同名音樂改編
《雀鳥》Tico-Tico No Fuba 是巴西作曲家澤昆哈·阿布魯(Zequinha de Abreu)所作的一首肖羅音樂,作于1917年。
肖羅 Choro ,臺灣人將其翻譯成“啼樂”,葡語本意是“哭泣”,是巴西音樂中一種重要的音樂類型。這種樂風(fēng)起源于1860至1870年巴西的里約熱內(nèi)盧,之所以叫“啼樂”,是因為最初的曲風(fēng)較為低沉哀傷、多愁善感,但后來它逐漸發(fā)展成為愉悅歡快的風(fēng)格。
Tico-Tico 是巴西的一種雀鳥,F(xiàn)uba 是用玉米或大米磨成的鳥食。因此 Tico-Tico No Fuba 全稱可譯成“玉米粉上的雀鳥”,也有人譯成“嘀咕-嘀咕”。在過去,巴西歌舞代表團訪問中國各大城市時,這首名曲是經(jīng)常演奏的保留曲目。
其實該作品最初起名為“Tico-Tico no Farelo”,這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1917年的某個晚上,在圣保羅州一個名叫桑塔麗塔度帕沙闊綽(Santa Rita do Passa Quatro)的小城,阿布魯與他的樂隊伙伴正在夜總會用鋼琴和其他樂器演奏一個新譜的肖羅,客人們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但客人們不知道的是,這首新曲總共應(yīng)有三部分,但當時阿布魯只完成了二部分。當前二部分演奏完畢,阿布魯不怯不驚,在沒有樂譜的情況下,單獨即興演奏了第三部分。而客人們顯然還沒有適應(yīng)已有變化的節(jié)奏,情緒高漲,步伐變得熱情而零亂,這時阿布魯對著他的同伴大喊:“你瞧,這一對一對的人跳起舞來多像在玉米上覓食的雀鳥啊!”,因此這首曲子被命名為“Tico-Tico No Farelo”,但由于之前已有一首同名的曲子,故后來改名為這首巴西人民都喜愛的“Tico-Tico No Fuba”。
巴西人熱愛小動物,許多人家在門前空地或陽臺上灑上一些玉米或麩皮作為鳥食。小鳥們是既興奮又膽戰(zhàn),興奮的是美食當前;膽戰(zhàn)的是經(jīng)常有人、狗、貓或其他動物在它們面前晃動使它們害怕。葡語中有一個非常傳神的單詞來形容小鳥此時的心情,即 espantadico ,這是一種冒險行為的愉悅。小鳥們吃食時,嘴喙與地面摩擦擲擲有聲,但同時卻需要眼觀四路、耳聽八方,一有風(fēng)吹草動就呼啦一下飛到樹上;但一旦有機可趁又呼啦一下飛到地面?!度给B》這首歌曲準確地捕捉到了小鳥們的心態(tài),旋律與歌詞非?;顫娪腥ぁ?/p>
這首曲子在1917年就已面世,雖然很多人喜歡,但只是在小范圍內(nèi)流行,而且當時只有曲沒有詞。直至1931年,由著名作詞家尤里科·巴雷歐斯(Eurico Barreiros)填詞,著名的指揮家高(Gao)指揮,庫爾巴茨(Colbaz)交響樂隊演奏?!度给B》被收入到唱片中廣泛發(fā)行,這首曲子才取得巨大的成功。在二十世紀40年代僅5年的時間,連續(xù)有五部美國電影使用它作為電影主題曲,其中最著名的一部電影《科帕卡巴納》Copacabana 由在好萊塢發(fā)展的巴西當紅女影星卡門·米蘭達(Carmen Miranda)主演及主唱,使這首歌曲取得了國際性的影響。在巴西國內(nèi),根據(jù)阿布魯?shù)恼鎸嵐适掠?952年拍攝了同名音樂電影《雀鳥》Tico-Tico no Fuba 。
同時,這首在巴西乃至整個美洲都非常有名的曲子經(jīng)常被改編成各種各樣的樂器演奏形式。哈默林也根據(jù)此曲改編成一首鋼琴獨奏曲,題獻給羅恩·葉迪狄亞(Ronn Yedidia)。采用a小調(diào),2/2拍,帶搖擺節(jié)奏的,優(yōu)雅的甚快板寫成。
更多其他版本 更多
-
人氣
-
人氣
-
人氣
-
人氣
-
人氣
-
人氣
















查看完整曲譜 >
評論共0條評論
精彩評論